机场、车站安检口,旅客排成长队;医院挂号口、取药口,患者、家属摩肩接踵;银行网点窗口、水电气交费口,市民列队等待……在“放管服”改革大力推行的当下,与“马上就办”“只跑一次”等政府办事方式相比,一些公共服务行业却“风光依旧”:“开半扇门、关半扇门”,开一半窗口,关一半窗口,让前来办事的群众止步于“一米线”前。(2月26日《半月谈》)
“放管服”“马上办”“只跑一次”等服务承诺的宗旨是方便群众办事,降低办事成本。实现这个服务宗旨,公共服务部门要主动革故鼎新,改旧制,立新规,建立现代服务机制。当前,仍有公共服务部门“开半扇门、关半扇门”,暴露出诸多问题,需要从制度层面下功夫,约束公共服务部门,倒逼公共服务部门主动打开整扇门。
公共服务“半扇门”的问题反映出一些部门服务意识仍然比较欠缺。坚持“方便群众办事、降低办事成本”的服务宗旨,需要公共服务部门领导及窗口工作人员树立热心服务群众的理念,只要没有禁令,凡是有利于群众的服务事项都要主动作为、主动创造、主动改进。比如,银行、电信、机场、车站、医院等公共服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要把服务群众作为第一原则,群众的要求只要合理,就要及时解决,不能解决的要及时向上反映,争取尽快解决,尽量不把问题拖下去。
“半扇门”的问题还反映出一些部门责任意识比较欠缺。公共服务部门开“半扇门”,群众排长队,而服务窗口却没有全部打开,甚至工作人员已经就座,却摆出了“暂停服务”的告示拒绝办理公共服务,实在堵心。问题的根源是什么?说白了,就是责任意识不强,责任链条松垮。解决这个问题,也是公共服务部门能否服务好群众的关键所在。必须建立责任制度,明确职责,把领导责任、分管人员责任、具体工作人员责任等落实到相关人员的头上,做到责任到人,实行各负其责,防止责任落空。
欠缺灵活有效的应急机动机制也是出现“半扇门”问题的原因之一。公共服务窗口的“拥挤”情况也分时段或时期,有时出现高峰期,排队长,办事难,有时工作比较清闲,因此,如果公共服务部门全天候打开所有服务窗口,会增加公共服务部门的人力成本,因此,公共服务部门要建立灵活有效的应急机动机制,在办事高峰期增开服务窗口、增加服务人员,反之则相应减少。问责机制的缺失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。当服务窗口工作人员对办事群众“生、硬、冷、推”时,以及办事大厅发生严重“拥堵”现象时,没有采取应急措施,又没有科学严谨的问责机制,就会导致责任链条松垮,公共服务窗口的门就不可能全部打开。
明明有足够的服务能力,为何一些公共服务机构只开“半扇门”?多数公共服务机构的窗口总数是基于最大业务量规划,具体打开多少需要根据办事群众的人数进行调整。但一些服务机构出于成本等因素考虑,没有及时调整,造成了“顾客盈门”。
若是企业,控制成本无可厚非,但诸如医院、银行、水电燃气公司等公共服务机构,有的提供的是保障民生不可或缺的服务,有的承担着改革中政府让渡的部分责任。这些机构作为公共职能的履行者,首先应当考虑公益性,而不该只顾自家降成本。
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,要补齐公共服务短板,完善公共服务体系,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。这是对公共服务机构提出的新要求。
快捷、方便,是衡量公共服务窗口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,关乎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获得感。政府部门首先是社会服务购买者、委托人和监管主体,有责任有义务进行严格监督。同时,社会公共服务部门应当从源头进行改革,增强服务意识,提高服务水平。只有加快改革进程,真正完全打开“一扇门”,才能让群众感受到优质公共服务的“一片天”。
【我要评论】 |